|
|
|
|
|
|
|
|
您的位置:首页>> 皖北年会

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冬云在皖北(淮北)经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2013-6-27 15:32:05  作者:  点击率:2485

 
从宿州发展实践看产业的路径选择
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张冬云
(2013年4月26日)
 
尊敬的夏来省长、岳忠会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十分感谢论坛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国家煤电能源城市——淮北,共同探讨皖北六市产业发展大计。下面,我结合宿州实际,谈几点粗浅认识,供大家交流参考。
    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内容和基础支撑,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皖北兄弟市的支持帮助下,我们坚持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抓手,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打造新兴产业,一批特色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产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今年一季度,全市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用电量、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多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作为皖北发展中地区,宿州历史欠账较多,产业基础薄弱,加快发展面临着较大压力。宿州作为传统农业地区,要想和全国、全省人民一样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必须要加快产业培育和发展。在承接产业整体转移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发现,劳动密集型和市场依托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与宿州丰富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资源高度契合,是宿州实现工业突破的重要抓手。为此,宿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加快发展、加速崛起的新路径。
    一是明确定位。现代产业并不仅仅局限于高科技产业,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拥有现代高科技技术,也是发展现代产业的当然内容。为加快宿州发展步伐,尽快缩小与省内及周边地区发展差距,宿州市委、市政府结合产业实际,科学制定实施“工业扩张、农业提升、城镇扩容”三大战略,使农民从土地上释放出来,有序转为城市市民。宿州拥有常年务工人员139万人,以宿州为中心300公里半径内有效辐射人口1.5亿人,消费潜力和市场前景广阔,“三纵两横”的铁路网和“两纵三横”的高速公路网以及省内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等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使宿州具备了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和市场依托型产业转移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针对宿州工业薄弱现状,我们坚持把制鞋、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作为宿州的首位度产业,按照“大项目—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鞋业产业方面,通过积极引进百丽、康奈、鸿星尔克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逐步形成了国内鞋业温州、广州、泉州三大板块“三州归宿”格局;纺织服装产业方面,积极引进七匹狼、宝德服饰等知名企业;家具产业方面,成功引进兄弟家私、左右家居等项目,为宿州打造首位度产业坚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用好机遇。省委、省政府连续多年出台加快皖北发展支持政策,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中原经济规划,沿海发达地区新一轮产业整体转移步伐加快,各种有利因素、支持政策叠加效应聚合了宿州发展的正能量,为宿州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机遇是有时效要求的,承接产业转移也有时间限制,必须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在政策落实方面,我们坚持把上级精神与宿州实际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我们坚持瞄准的产业整体高位承接,创设无会周、招商周制度,开展精准招商、行业协会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去年全市实现到位内资702.6亿元,位居皖北第二;今年一季度实现到位内资254.73亿元,增长39.67%。
    三是培育龙头。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制鞋、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壮大。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招大引强,着力培育龙头企业。目前制鞋产业城已签订入区协议80个,协议引资243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10多亿元,税收约19.9亿元,吸纳10万多工人就业。已建成投产13家,在建项目22家,近期拟开工项目13个,整体承接制鞋产业转移态势明显。去年鞋城企业完成工业产值32亿元,增加值12亿元,税收3.5亿元;预计今年仅鞋城产值将达到70亿元,税收8.5亿元以上。目前,在鞋城就业人数已经突破1.5万人,两年多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郊野外。纺织服装产业城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产值436亿元,税收44亿元,就业20多万人。目前,宝德和七匹狼共建设厂房8万平方米,实现产值3亿元,税收3000万元。预计6月份将完成一期工程建设,用工将达到2000人。家居产业园兄弟、左右、兴利、敏华等家俬项目建设正加快推进,全部建成后预计实现税收108亿元,就业20万人。在培育企业主体的同时,我们还注重进一步营造重商亲商的浓厚氛围,使宿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与重商文化相得益彰,为实体经济发展铺垫厚重的文化基础。
    四是搭建平台。产业园区是推进跨越发展的重要平台,为促进制鞋、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产业集聚发展,我们高起点规划建设了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中国中部纺织服装产业城、宿马现代产业园、家居产业园和乡村工业园五大平台。目前,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按照集“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研发创意、教育培训、会展旅游”五位一体的建设思路,已上升到国家层面,中国深圳家居产业园成为省部共建园区,中国中部纺织服装产业城、宿马现代产业园区、乡村工业园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制鞋、纺织、家居三大产业城共签约项目144个,总投资847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实现产值3000多亿元,税收175亿元,带动60多万就业人口在宿城常住,相当于现在宿州城区的常住人口。
    五是破解难题。在推进产业培育和园区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的土地、环评、村庄征迁、资金筹措、建设主体等问题,具体落实推进起来都很艰难。面对发展难题,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千方百计想办法、找路径,逐一克服。例如,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内部挖潜等方式有效破解用地难题;通过成立各园区投资公司等方式着力提升融资实力;通过建设“千亩苑”安置区和“百丽苑”职工保障性住房,稳妥解决征迁居民和产业城内员工安置难题。
    六是统筹城乡。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是人的城镇化。我们围绕“产城一体、四化同步”建设思路,按照“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功能复合、保障完善”的原则,大力推进产业城建设,同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商贸、餐饮等配套设施,加快促进园区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相互融合,积极推进户籍、社保等制度改革,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就业农民变为市民、外来农民工变为产业工人,逐步走出一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例如,鞋城内千亩苑安置房建筑总面积57.6万平方米,一期可安置1.6万人,二期可安置1.3万人;目前已开工建设35幢,26幢即将交付使用,另外9幢主体已经竣工,可逐步实现产业工人“在园区打工,在城市安家”的美好愿景。
    七是营造环境。大力实施“一门进、一费清、一章结、一人包”的行政审批“四个一工程”,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对重大产业项目,实行指挥部制度,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通过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着力整治“懒慢推、假冷脏”行为,连续多年部署企业招工服务工作,真正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环境,为企业成长、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八是埋头苦干。实践证明,将轻纺、鞋服、家具作为宿州首位度产业,符合宿州产业实际,发展已经初见成效。不论宏观经济形势如何变化,我们都将始终围绕既定思路,坚定发展信心,不折腾、不动摇、不懈怠,持之以恒,苦干实干。下一步,我们还将在巩固现有首位度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在承接产业整体转移中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着力延伸现有煤电能源、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链条,促进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向发展现代食品工业转变,区位交通优势向发展现代物流业转变;并依托现有的中科院云计算、世纪互联在宿州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中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形成鞋业、轻纺、家具、煤电能源、农副产品加工、现代物流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同步发展的良好格局。
    尊敬的夏来省长,各位领导、同志们,加快皖北地区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各市的自身努力和相互支持,但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为此,我们建议省里继续加大对皖北地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撑,对皖北各市进行分类指导,尽快出台节能减排、财税减免、土地使用、资金融通、排放量专项增加等更具体支持政策;对我市首位度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同等考核;切实发挥中原经济区政策效应,让宿州及早享受中原经济区制定的“人地挂钩”等试点政策,以“先占后补”等方式解决用地难题;有效降低皖北地区物流和商务成本,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大要素投放力度,鼓励支持宿州比照芜湖、合肥、滁州、淮南等市,尽快加入长三角俱乐部;在重大项目布局上优先考虑皖北地区,鼓励各类人才投身皖北发展。进一步加大皖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支持我们谋划建设宿州—阜阳—淮滨高速公里、淮北—宿州—蚌埠城际铁路、宿州和周边地市合建机场、淮水北调、新汴河航道改造等一批跨地区、跨流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促进皖北地区在农田水利和交通建设等方面互通互联。同时,建议通过对皖北地区交通投融资体系建设以及土地指标、行政审批方面的扶持,进一步缓解皖北地区国省道干线公路建设资金和用地紧张问题,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尽早建设跨省域断头路。
    各位领导、同志们,皖北经济发展论坛为皖北各市建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合作交流平台。希望今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交流载体,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互通有无,推进皖北六市之间多层面、宽领域、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发展经验,共促崛起进程。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到宿州考察指导、传经送宝、介绍投资。
谢谢大家!

上一条记录: 蚌埠市人民政府在皖北(淮北)经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下一条记录: 亳州市人民政府在皖北(淮北)经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安徽工业经济联合会
地址:合肥市芜湖路155号昇华大厦511室    电话/传真:0551-62865616     电话:0551-62875027
技术支持:安徽网库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90098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