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您的位置:首页>> 调研报告

阜阳市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13-7-10 15:39:57  作者:  点击率:2760

 
 
 
阜阳市工业发展情况
 
调 研 报 告
 
(二○一二年九月)

 
 
 
 
内 容 摘 要
 
    “十一五”以来,阜阳市工业快速发展,年均增幅34.8%,工业化率年均增加1.8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户数年增200个,工业上缴税金年增27.2%,30余户央企、著名民企和上市公司入驻阜阳。界首市的再生铅循环利用和再生塑料加工、太和县的医药产业,煤化工及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特色鲜明,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阜阳市坚持六个突出(即突出工业兴市,突出园区平台,突出项目建设,突出招商引资,突出技术创新,突出深化改革,突出优化环境),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阜阳市的实践在于:一是在推进工业化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这正是跨越式发展思路的全面体现,又是推进工业化进程高速、高效必由之路,也是抓住后起发展机会,发挥后发优势的必然途径。加快推进皖北工业发展,必须坚持提高工业化比重和推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两手抓,实现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协调发展,让更多人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走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丰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实践,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坚持三化同步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既是工业化促进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应有之意,又是克服发展工业遇到要素制约的基本途径。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要素投入是加快后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抓园区、招大商、发展大品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加强产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等,都是强化要素投入必须抓紧抓实的工作。
    报告对阜阳市加快工业发展提出了六条工作建议,即在科学规划、招商引资、加大投入、结构调整、扶优扶强,壮大产业集群六个方面下功夫。
    八月下旬,安徽工经联黄岳忠、胡玉贤、缪传道同志去阜阳市商量首次皖北地区工业论坛的筹备工作,应宋卫平同志的安排,先后考察了颍上、阜南、临泉、界首、太和及市中小工业园区,同所在地县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对阜阳市各县、市、区坚持工业引领、“双轮驱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和成效,深受教育和鼓舞。在调研结束时同市主要领导交换意见时,萌发了要整理一篇调研报告的想法,得到市经信委领导和有关同志的帮助,现将调研报告整理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阜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加快中部崛起和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发展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工业兴市战略,深入实施该市《工业突破四年行动计划》,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总量加速扩张,工业化率逐年攀升,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明显加大,各县工业园区发展初具规模,产业特色逐步显现,城乡面貌显著改变,处处呈现生机勃勃。
    (一)工业快速发展
    工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65.23亿元,达到2011年290.5亿元,年均增幅34.8%,高于全省同期15.9个百分点。
工业化率由2006年的25.2%,上升到2011年34.6%,五年提高了9.4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88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个数,由2006年的257个,增加到2010年的807个,净增550个,尤其是2008年以后,差不多每年净增200个。国家统计口径调高后,今年上半年净增145个。
    (二)工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工业实现利税2006年30.6亿元,2011年上升到140.9亿元,年均增长35.7 %,其中上缴税金2006年16.18亿元,2011年增加到53.9亿元,年均增长27.2 %。
    工业上缴税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大体保持在50%左右。
    (三)工业后劲增强
    工业投入2006年48亿元,2011年达到175亿元。2003年,阜阳市获批的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37.5K㎡,2011年实际建成面积85K/㎡。
    一批品牌企业和上市公司入驻阜阳各工业园区。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机械集团、华润集团、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开发投资集团、国家电网、中粮集团、晋煤集团、北矿磁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建六局、中铁八局、中船重工、中国供销、国药控股、中烟集团、中国华能集团、广药集团、中国建材集团、中铁四局、中烟集团、燕龙基、悦康集团、南益集团、杉杉集团、雅戈尔集团、圣象地板等30家大型企业纷纷投资阜阳,成为阜阳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特色产业集群渐成气候
    初步统计,全市已形成林产品加工、人发饰品加工、绳网加工、“三粉”加工、再生塑料制品加工、调味品加工、再生金属冶炼、卫生洁具、柳编工艺等九大产业集群,共有企业5000多户,实现营业收入近300亿元。
界首市“城市矿产”业的发展,已成为该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在国内已成了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品牌。
    该市田营循环经济工业园是从事再生铅循环利用的工业园区,已建成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0余家,形成了再生粗铅、精铅、氧化铅、合金铅、极板、蓄电池、电动车等10多种产品为主的产业链,年吸纳社会劳动力1.2万人,其中营销人员6000多人。2011年,实现产值突破100亿元,税收4.15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77.87亿元,税收3.6亿元,按年度计,分别比去年增长50%和70%。据介绍,今年再生铅加工量将达到60万吨,深加工能力达40万吨。全国最大的电动车蓄电池生产企业、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浙江天能电池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600万套蓄电池极板和组装600万只蓄电池生产线已经建成,二期项目年产2400万套极板和组装2400万只蓄电池的生产线正在筹划之中。另一家上市公司——浙江南部电源有限公司参股的南都华宇电源有限公司已形成年产1400万套极板和960万只蓄电池的生产能力。
    该市光武循环工业园区是以收购、加工再生塑料为主的园区,年收购各类废旧塑料120万吨,从业人员4.6万人,现入驻企业50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6家,冠泓塑业已建成塑胶雨鞋及时装鞋、劳动鞋2000万双能力。据介绍,该园区雨鞋年产能已达到3000万双,成为全国最大的雨鞋生产基地。
    该市再生铜、铝加工业,已有56户入驻园区,生产铝、铜的线、棒、板、材和电机、铸件28个系列品种,去年实现产值30亿元,税收7300万元,发展态势不错,有望成为界首市城市矿产的第三个特色园区。
    医药产业是太和县的支柱产业,经济发展的龙头。经过多年发展,太和医药产业实现了依商兴工、工商并举的重要转型,初步形成了医药生产、研发和医药物流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拥有生物药、化学制药、现代中药、保健品、医疗器械、医药包装、医药设备制造等较多门类。全县有医药生产企业2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家,占全县规模企业1/5。医药原材料药生产基地已初见眉目,一是由贝克药业、一凡药业、银丰日化为领军,以薄荷脑、薄荷素油为原料生产医药原料和中间体的生产线已基本形成;二是悦康集团投资的年产2000吨头孢菌抗生素中间体今年可投入生产。贝克联合制药已发展成国际知名、国内重要的抗艾滋病和治疗乙肝药物生产的企业,今年销售收入达30亿元,居全省生产企业之首。太和药业公司经营全国4000多家药业生产的2.5万种药品,直达全国31个省、市、区,连续9年保持全国单体销售第一,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医药物流为医药产业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
    农副产品加工是阜阳市工业经济的又一大特色。颍东工业园区的调味品,颍上开发区的方便食品,临泉的脱水蔬菜,阜南县园区的森工产品和柳编工艺等都已初见规模。据介绍,全市面粉加工日产300吨及以上的企业就有30多家。
    (五)一批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生产线正在建设
    太和县医药工业已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户,省级创新企业1户,市级创新企业2个,润龙手机、上海飞亚达汽车零部件、临泉电动车锂电池、阜南的电子产品等一批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生产线正在建设。此外,与合肥市共建的阜合现代产业园区将汇集两市之优势和潜力,为阜阳工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做出贡献。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阜阳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振兴阜阳经济的基本抓手和加速阜阳崛起的主动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招商引资和引智,加快园区和项目建设,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引领,加速规模扩张和推动产业升级,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崛起的上升通道。
    (一)突出抓好组织领导,强化工业兴市意识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作为目标考核的刚性任务,市、县市区主要领导亲自抓,上一线。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工业突破四年行动计划”、“工业跨越工程”和《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清理发展思路,瞄准发展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工业经济发展营造环境,形成氛围。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召开由市、县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现场会、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项目建设汇报会,分析形势,总结经验,研究对策,强化发展工业理念不动摇。据介绍,由市、县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工业会议已连续召开了14次,基本上每半年开一次,体现了市委强力推动工业的决心。市里带了头,县里跟着上。县委书记们反映,工业意识在领导层已基本扎根。
    (二)突出抓好园区建设,打造双轮驱动的工作平台
    市委、市政府把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发展、加快城市建设双轮驱动的工作载体,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自然环境的战略平台。在高起点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园区建设,围绕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和配套能力,着力推动关联产业和要素集聚,努力提高单位投资强度和入区项目质量,切实解决园区发展土地、资金和用工等要素制约,创造优质高效的投资环境。截至2011年,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入驻企业1400多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的2/3,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3。全市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77平方公里,相当于再建一个阜阳城区。实践说明,园区已成为阜阳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的重要推进平台。
    (三)突出抓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抓项目,抓投入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阜阳市每年都编制下达《阜阳市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实行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引导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扩大建设规模。 “十一五”以来,全市共有1024个项目竣工投产,总投资1344亿元,新增销售收入3024亿元,利税465亿元。在项目投入中,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07年以来,共争取国家和省财政资金22559万元,市本级财政也挤出工业发展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
    (四)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巩固扩大合作成果
    阜阳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与央企、知名民企、皖粤合作发展的重大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产业转移。截至2012年6月底,全市与央企签约项目42个,投资总额700.8亿元,有14个项目开工,完成投资45亿元;与知名企业签约项目338个,总投资额999亿元,有168个项目开工,完成投资额262亿元;与皖粤经贸合作签约项目66个,总投资580.1亿元,有18个项目开工,完成投资额6.73亿元;与省国企签约项目14个,投资额236.4亿元,有2个项目开工,完成投资7.8亿元。投资104亿元的华润电厂二期工程、30亿元的中航工业7S广场、10亿元的国机集团轴承产业园、50亿元的燕龙基光伏产业园、15亿元的悦康药业、18亿元的农机大市场等一批重点项目,成为阜阳加速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
    (五)突出抓好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整体素质
    阜阳市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市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498户,其中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10户,10亿元以上企业17户。全市工业企业省级技术中心达到18家,新创省级以上名牌31个。颍上鑫泉米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稻壳发电和发电设备制造已经获得国家专利,并被确定为院士工作站。开乐汽车、京九丝绸、智创数控、金森源环保设备等一批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金种子牌”系列白酒荣获全国驰名商标,木兰牌棉纱、旋野牌轴承、开乐牌专用车、阜昌牌尿素、文王牌大曲酒等荣获安徽省名牌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到欧美、东南亚等地。
    (六)突出抓好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国企战略重组
    “十一五”以来,阜阳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全面深入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改制面达到99%,重点国有企业均进行了不同形式改革:一是与大企业大集团实施战略重组,如阜阳纺织厂和阜阳制药厂分别被华源发展、华源股份承债式收购;阜阳啤酒厂经营性资产被华润集团出资收购;阜阳轴承厂与洛阳轴研科技重组后,生产经营迅速发展,由轴研科技公司主办的阜阳轴承产业园已开工建设。二是民营化转制,如阜阳化工厂、安徽文王酒厂、临泉化肥厂、阜阳大修厂、阜阳地铁局等一批企业,通过改制焕发生机。临泉化肥厂和昊源化工通过与晋煤集团联合重组,运用航天炉技术进行改造,分别形成了百万吨尿素生产基地。三是企业破产重组,如阜阳肉联厂、阜阳丝绸总厂、阜阳拖拉机厂、安徽立达电缆厂、阜阳柴油机厂等一批企业,通过破产重组,生产经营活力快速增强。
    (七)突出抓好优化发展环境,促进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阜阳市花大力气构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增加服务设施,强化服务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培训、项目和技术咨询。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优良的环境。目前,已建成1个市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7个县市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被省经信委授予首批全省质量服务平台的称号。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稳居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2011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8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8.8%;在该市49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达484家,占97.2%;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金55.7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8%;非公有制企业累计吸纳就业人员46.95万人,全市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119074户,私营企业17788户。
三、思考和建议
    (一)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思考
    阜阳市近几年工业快速发展,得益于该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提升的初期发展阶段,得益于该市人口红利开始回流,在本地实现的条件越来越好。随着沿淮骨干工程的建成,阜阳市抗洪防灾能力明显提升,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沙颍河全线通航,大京九铁路、漯阜铁路等通行能力提升,为阜阳市各县园区建设和产业转移及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提供了基础条件。从阜阳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阜阳所处的区位条件来看,阜阳工业增长速度高于全省是理所当然的,应当成为全省一个新的增长点。阜阳市要增强机遇意识,努力发挥后发优势。
    面对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和国内企业增速放缓,需求下降,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的经济下行形势,以及节能减排总量控制的刚性要求,加上阜阳市人均国土面积只有1.5亩的市情,加快工业发展担负着实现总量扩张,提高工业化率和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践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首先,在推进工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工业化既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发展经济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又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正是跨越式发展思路的全面体现。
    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要求我们把握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抓住我国产业转移加速的有利时机和国家实施加快发展中原地区规划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这又是推进工业化进程高速、高效必由之路。
    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和精髓。两化融合,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这也是抓住后起发展机会,发挥后发优势的必然途径。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一体的发展道路,是追求科技创新、农村城市化高速增长、充分就业、劳动和要素生产率大幅提高的全面发展途径。因此,新型工业化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战略思想。
    在阜阳乃至整个皖北地区加快工业化发展的实践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提高工业在GDP中的比重和推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两手抓,坚持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协调发展,坚持速度同质量、效益、结构等有机结合和统一,把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同实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使更多人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把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衔接统一起来,使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走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坚定不移地丰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实践,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三化同步”是我们党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要素聚集和人口聚集,促进了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保障,为工业发展提供较大回旋、调整空间。城镇作为工业化专业服务的载体,为工业化提供创新服务和市场服务,对带动工业化发展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基本原材料支持,为城镇化发展创造了市场条件和要素条件。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对土地的节约,新农村建设对村庄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后对宅基地的节约,是工业和城镇发展用地的拓展。因此,坚持“三化同步”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既是工业化促进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应有之意,又是克服发展工业遇到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制约的基本途径,颍上县以生态建设为牵动,改造低洼地,推动“三化”协同发展的经验值得总结。
    再次,阜阳市正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千方百计强化交通、城镇、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化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对工业的投入,这是加快后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
    2011年,阜阳人均GDP为1738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7.3:40.1:32.6,城镇化率为33.3%,这三项指标均处于国际上公认的工业化程度初中期阶段,有些县如临泉人均水平还不足1000美元,还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强化交通、城镇、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十分必要,这是改善区位条件、实现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国家和省要予以高度重视和切实支持。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三化同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突出工业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问题是强化对工业的要素投入。一是集中力量抓园区建设,招大商,发展大品牌生产是现实的选择。前面提到的界首、太和县以及临泉、昊源化工等经验,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颍上、阜南的园区也已起步,雅戈尔、圣象等品牌已入驻园区并着手筹划其生产基地,要抓住机会,实现突破。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园区、学校对接,围绕产业培养技工人才,提升劳动力素质。三是加强产业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商检、报关和产品检测乃至物流服务等要在园区建设中同步推进,太和药业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总结。
   (二)建议:
    1、在注重科学规划上下工夫,努力实现优化产业布局新突破
经济发展,规划先行。要把科学编制发展规划作为工业经济加快崛起的头道工序,立足市情、县情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要集中有限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巩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高企业核心技术,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辐射能力,壮大整体实力。结合阜阳实际,园区规划要突出产业特色,特别是界首、太和两县市产业特色明显,要集中力量,进一步增强要素投入,做强做大品牌。
    2、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增加发展后劲新突破
招商引资是后发地区加快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增加有效投入、汇聚生产要素的有效途径。顺应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务输出地转移,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源富集地转移,市场依托型产业向市场所在地转移的趋势,发挥阜阳市的比较优势,以市场换项目,以资源换项目。创新招商引资形式,强化招商平台建设,突出大企业,大品牌和产业招商。每个园区都要下功夫抓住一两个牵动性的大项目,同时也要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支持。
    3、在加大投入上下功夫,努力实现经济总量新突破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要把增加投入作为加速工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广开渠道,多管齐下,千方百计加大工业投入。首先,要发挥银行贷款的主渠道作用,提高银行贷存比。加强银企合作和对接沟通,提高银企合作成功率。鼓励金融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拓展思路,创新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积极兴办地方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贷公司、担保机构等金融机构。努力引进省外乃至外资金融机构来阜阳设立分支机构。其次,要认真落实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创业的政策,降低创业门槛,扩大市场准入,支持全民创业,激活民间投资热情。第三,积极拓展资本市场,扩大企业债务发行规模,鼓励股权重组,支持企业上市。第四,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发挥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
    4、在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努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新突破
要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发展,重点抓好华鑫集团、昊源化工、晋煤中能、刘庄煤矿等一批项目技术改造。通过联合重组和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升传统产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煤电、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等能源原材料产业向高新化、集约化、清洁化、循环化方向发展,推动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由生产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变。努力从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行业取得新突破,扩大新兴产业的比重。重点支持悦康药业、贝克药业、燕龙基光伏玻璃、金森源环保设备等产品技术含量高,工艺装备先进,市场前景好的生产企业。强化企业清洁生产和工业污染防治,培育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闭粘土砖瓦窑厂,对重点耗能企业实施重点监控,确保完成节能目标任务,努力使节能减排总量控制的资源向附加值高的企业和产品转移。
    5、在扶优扶强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全面推进工业经济新突破
以“抓大扶小促新育强”为统领,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因企制宜,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全市工业全面发展。
   以打造“顶天立地”的工业企业为目标,对规模以上企业采取一揽子支持措施,财政专项资金优先安排,工业生产要素优先保证,各类技术人才优先支持,加速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以培育“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为目标,通过贴息、补助、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健全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创新、品牌培育、科学管理等服务。宣传中小企业的贡献,营造中小企业争先跃进的社会氛围。
    重点盯住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生物医药、煤炭资源深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高端机械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等,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从建设、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加以引导,从研发、试生产、产业化全过程给予扶持,吸引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向这些领域投入,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对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和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采取超常规的做法,坚决引进,并确保其落地生根。
    对强势企业重点培育,尽快形成核心竞争力。推动骨干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力度,争创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产学研联合,促进科研成果向我市工业企业的转化。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提升管理水平,加速做强步伐。
    6、在壮大产业集群上下功夫,努力实现特色经济发展新突破
对重点产业集群进行科学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协调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畅通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作用,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集群化。重点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开放式服务,为企业提供研发、实验、设计、分析、检验检测、咨询、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等公共服务。近期,重点围绕再生金属冶炼、煤化工、柳编工艺等九大主要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加快产业聚集步伐,努力实现“四个一批”的发展目标,即培植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优质品牌、形成一批产业集群、创建一批特色产业强镇,带动特色产业集群优化升级。
    要加大对非公经济的支持、扶持力度。认真贯彻中央、省发展非公经济的政策,放宽经营领域,降低设立门槛,清理不合理收费,帮助解决资金、土地、人才等难题,宣传非公经济的经济、社会贡献,开展年度考核评比,营造非公经济的浓厚氛围。
    中央关于加快中部崛起战略全面实施,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力推进,国家编制中原经济区规划,对正处初期阶段的阜阳工业化进程来说,无疑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战略平台。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兴起,阜阳工业发展的动力强劲,需要各方面给予关注、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在现阶段,要在加强阜阳乃至整个皖北地区城乡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在重点产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上,在地方金融服务机构建设上,在土地、能耗和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等方面,要给予切实有效的支持,让这些地方通过“十二五”的努力,迈上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个大台阶。这既是阜阳乃至皖北地区人民的企盼,也是全省推进全面小康建设重要战略。
 
                                           基础材料提供:阜阳市经信委
                                              执        笔:  黄 岳 忠
                     
 

上一条记录: 皖北地区工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下一条记录: 加快我省亳州、宿州两市工业发展调研报告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安徽工业经济联合会
地址:合肥市芜湖路155号昇华大厦511室    电话/传真:0551-62865616     电话:0551-62875027
技术支持:安徽网库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90098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