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您的位置:首页>> 皖北年会

熊梦:在“皖北经济发展2016蚌埠年会”上的发言

2016-11-22 11:45:25  作者:  点击率:1568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  熊梦)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秋高气爽、美丽宜人的淮畔明珠城市蚌埠,共商皖北经济发展大计。首先,作为主办方之一,我谨代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向长期支持皖北经济发展和年会工作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出席本届年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皖北经济发展2016蚌埠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接下来,按照大会安排,我谈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几点看法,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新常态,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为谋划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具体到如何确保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稳中求进、行稳致远,固然需要有临危不惧的平常心、主动作为的进取心、攻坚克难的自信心,但归根结底还在于能否调动大众创业、激发万众创新,使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既有传统增长点的支撑,更有新兴增长点的推进。
      正是基于此,党中央国务院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一项新常态下的重大战略部署。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双引擎”。而更早的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克强总理就曾发表讲话称,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这次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且提升到经济转型和稳增长“双引擎”之一的高度,无疑彰显出政府对于创业创新的高度重视,意味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将成为一种常态,成为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充分认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一)“双创”是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制造业总体还处于价值链低端,钢铁、轻工、机械等传统制造业存量庞大,转型升级既有压力也有潜力。通过“双创”注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将使传统制造业加快优化升级步伐。一些企业借助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创新,加快向扁平化、平台化的创新型组织转型,极大释放了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力,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海尔就是其中的典型,海尔打散了传统的“金字塔”型多层企业组织结构,去掉中间管理层,在8万多员工中建立了2000多个自决策、自创新、自驱动、自运转、自结算的创业型“自主经营体”,集团为这些经营体提供完善的资金、设备、供应链资源等平台服务。这种方法在实现组织结构变革重构的同时极大激发了员工创业创新活力。
      还有一些企业借助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创新平台,更便捷地获取和使用外部创新资源,有效提升了企业设计、制造、管理和服务水平。潍柴立足自身发展需求,联合60多家零部件供应商成立了“潍柴产品研发共同体”,实现了研发共同体网络化运作,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协同创新生态。在“双创”过程中,一批全球性、跨行业的开放式创业创新平台也蓬勃兴起,有效集聚了各类企业、研究机构、专业人才以及风险投资等创新资源,通过协同设计、众包研发、创新联盟等方式联合攻关,加速了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跨行业深度融合,催生了云制造、无人工厂、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制造业开启智能化进程。“双创”还促进了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大型科研设施的开放利用,降低了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成本,促进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正在形成制造业新的增长点。

      (二)“双创”是推动供给侧重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举措。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推进要素端改革和生产端改革,创造出能够适应和激发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鼓励创业创新本身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创造环境,让广大市场主体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形成新模式、打造新业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从而大幅增加有效供给,增强微观经济活力,加速新兴产业发展,又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创业创新催生出的新技术、新思路和商业模式迭代,不断助力供给的改善和质量的提升,也为供给侧改革不断提供借鉴和参考。以餐饮、打、住宿等软件为例,通过效率提升改善了供给,同时还挖掘了市场中新的需求。

      (三)“双创”是实施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国家的题中之义。

      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架构开始构筑,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已经开始成长。以深圳为例,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500万农民工去深圳打工,现在则是500万创客去创业。深圳现在不搞GDP评价,也不讲财政收入,但去年底深圳GDP1.75万亿,增速8.9%,财政收入突破7000亿,质量速度双双攀新高,这主要是通过创业创新使整个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深圳1.75万亿GDP中全社会研发投入占4.05%,达到近700亿,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比较领先的。深圳国际专利PCT申请量占全国的49%,光一个南山区就占全国21%。整个深圳形成了良性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的势头。再如杭州的梦想小镇,创客多达2万多个,创投有1000多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推进,使得创业创新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创业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不断为国家创新这部“发动机”注入新生力量和活力,汇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有基础和面临困难

      当前,我国正处于“双创”蓬勃发展的“创时代”,各级政府通过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减免小微企业税费、建立创投引导基金等措施,激发市场活力,激励全社会在创新中创业、在创业中创新,形成了新的创业创新热潮。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个创业创新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大高潮:第一次高潮形成于1984年,主要是两种人构成,一种是当时没有工作的个体户;一种是农民搞乡镇企业,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第二次高潮形成于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大量体制内的政府精英和科研院所的科技精英下海创业。第三次高潮形成于2000年前后,主要是互联网创业浪潮,如马云、马化腾、张朝阳等人的成功。第四次高潮则是现在,这次创业高潮,人数众多、规模巨大,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创业创新主体大众化、草根化。当前创业创新的主体正从过去的“小众化”转变为“大众化”,有越来越多的草根创业。这一轮创业浪潮主要有四大主体:一是海归创业,二是精英创业,三是返乡农民工创业,四是大学生创业。政府通过简政放权,极大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情。2015年有几个数字引人注目:一是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了38.4%,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二是网上零售额增长41%。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1.4%,比工业平均增速高5个百分点。新一轮创业创新潮的涌现显示了改革的巨大作用和市场的无限潜力。创业创新已经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多数普通人的机会,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创业环境相对透明公平,资源配置的“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大大有利于草根创业。互联网已成为继海、陆、空之后的第四疆域,互联网经济成为最大增长极,中国最有可能在网络强国建设中实现弯道超车。
       二是创业创新组织形态不断涌现。“双创”在一些地方和区域已经有了成功的模式,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创业创新。多样化的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一些发达城市像北京、深圳、杭州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众创平台,成为帮助广大创业者聚集和链接各类创业资源的孵化平台。除了千千万万中小微企业投身创业创新,一些大企业也在积极以各种方式参与创新,通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方式搭建了多方参与的高效协同机制,拓展了创业创新活动与市场资源的对接通道,优化了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资源的配置方式,丰富了创业创新组织形态,为社会大众广泛参与创业创新、共同分享发展成果提供了多元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三是创业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近年来,各地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各类平台,为创业者努力解决面临的资金需求、市场信息、政策扶持、技术支撑、公共服务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拓展市场空间和创业机会,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许多省市陆续出台了推进创业创新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进一步优化了创业创新环境,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与此同时,第三方服务也正在兴起,根据企业需求,提供注册登记、资金融通、知识产权、法律咨询等“一站式”创业服务。现在有几万家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的服务。像深圳的创业配套能力已经超过了硅谷,硅谷创业配套能力是5-7天,深圳只要1天就可以。各类社会机构组织的创业论坛、培训辅导等活动也成了重要的服务力量,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是各类企业创业创新活跃。大企业是创业创新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来自国资委的资料显示,2015年11月份前,中央企业牵头成立国家及地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41个;52家央企共发起和参与基金179支,募集资金总规模超5000亿元;构建面向社会的创业创新孵化平台57个,创业创新技术平台27个,创业创新活动平台23个,有力带动了全社会的创业创新。国机集团的“众创空间”、中航工业的“爱创客”、海尔集团的“海立方”等等这些开放创新平台,集聚、开放、共享各类创新资源,成为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在商事制度改革、创客空间、“四众”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小微企业快速增长,市场主体快速增加,加速推动了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市场化,孵化出一批更贴近市场需求的新模式新业态,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双创”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创业创新的普遍风气和良好态势,“双创”推进工作仍面临不少亟待克服的困难与制约因素。
      一是创业创新氛围不浓。受全国乃至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小富即安”等思想的影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还不够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还不完善,创业创新的内生动力还不够强。尤其是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创业者普遍存在资金困难问题。调查显示,近九成的创业者认为资金不足是创业最主要的障碍,近八成的农民工认为创业最缺少的是资金。而手里拥有大量资金的投资机构往往因为创新投资与创业孵化需要数年时间,投资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而转向“赚钱快效应”突出的金融、房地产等虚拟经济,导致实体经济创业创新资源流失,难以形成稳固的创业创新氛围。
      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不足。总体上看,企业创新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规模偏小、个体偏少、产业层次偏低、核心专利技术少。在高技术领域,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占10%。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仍比较薄弱。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的经费投入大于消化吸收的投入,虽然两者的比例已从2007年的1:0.12有较大改变,但后者仍低于前者,而日韩两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比例为1:5,部分重点领域甚至达1:7。在基础性研究、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方面,企业间没有广泛建立和形成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或协作关系。在创业创新的核心——“人”方面,领军人才不足,尤其是既懂科技研发又精通“互联网+”的人才严重缺乏,支撑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有限。
      三是创业创新环境有待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重管理轻服务。行政审批,包括资质认定、门槛准入还是过多,比如在公司增资扩股、项目申报、政府采购等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条件限制。在服务上,各部门的服务没有打通形成链条,存在服务“孤岛”现象,尤其是对上下游产业技术需求、创业创新团队、国际国内技术合作交流,以及有利于潜心创业创新的配套服务等方面的关注不够。还没有建成有利于创业创新的科技基础平台,大型科研设施分散落后,科研资料、数据严重匮乏,无法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共享。第二,重政策制定轻落实。创业创新优惠政策难以有效落实,阻碍了创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策宣传不到位,相关政策不配套,操作程序较复杂;另一方面是督促检查不够,对试点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总结分析和制订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三、对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几点思考

      第一,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为重点,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环境,激发各类创业主体活力。创业环境不仅是信息基础设施、物流等“硬环境”,还包括文化、互联网相关法律政策等“软环境”,要优化创业环境,做到软硬环境并重。发挥互联网平台作用,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有机整合。一个地方不是有钱、有人就可以创业,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创业生态系统。像北京中关村就是一个培育精英创业的大生态圈,有2万多留学归国人员,两百多家上市公司,占全国1/3以上的创业投资金额,还有各种技术、资本、信息的集聚,全球上市公司最多的是硅谷,第二就是中关村。
      要树立“实业能致富、创新致大富”的价值导向,做强实体经济。创业创新本身有巨大风险,大浪淘沙,真正的创业成功者更是少数,因此还要倡导“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业创新愿望得到鼓励,行动得到支持,成果得到尊重。大企业可以适当允许高管和科技人员创办自己的公司。
      第二,以大企业为主体,打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共生的“双创”新格局。发挥科技大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传统制造优势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支持大企业搭建各类创业创新平台,并与配套的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现在很多大企业在这方面做的特别好,海尔通过推进内部创业,在册员工从之前的11万人下降到6万人,但与海尔有契约关系的在线员工却增加到15万,为海尔创业平台提供服务的则超过100万人。中关村的36氪,集聚3万多家创业公司。猪八戒网孵化出了1500余家企业。联想、百度、腾讯、华为、搜狐人称“创业黄埔军校”,很多新创企业都是这些公司的高管或者技术人员离职后成立的。
      第三,以金融创新为支撑,打造创业、创新和创投“铁三角”。没有金融支持的双创是不可持续的,天使投资、VC/PE投资等是推进创业创新的重要金融工具。为此,应完善多层次的金字塔式资本市场体系,积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加大对科技企业特别是小微科技企业的信贷投入,构建创业创新多元化融资渠道。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挥“新三板”作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平台的作用,进一步推进并购重组市场的发展,鼓励面向创业项目的资本市场并购重组,通过并购创业项目,在壮大上市公司的同时,扶持创业小项目,培育“职业创业人”。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积极发展草根金融、普惠金融,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积极探索网络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新模式。像阿里小贷实行批量式贷款,降低放贷成本;掌握客户信用状况,有效控制坏账率,坏账率只有0.9%,远低于很多传统银行。
      第四,以平台建设为支撑,探索“双创”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实施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建设工程,深化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构建新型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推动个性化定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这里特别值得提的是,要高度重视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实现众创、众包和众筹的有效对接。众筹其实不是简单的融资概念,它有融资渠道的作用,但最重要的是能够分散创业投资的风险,不仅为初创企业提供市场资源,还可以实现口碑相传,是创业创新资源的集聚平台。(举个例子,你有一个好想法,但没有商业模式,那你可以在网上发布,发布后有人来帮你设计商业模式;商业模式设计好了,但没有生产能力,不要紧,你再众筹一下,有人来帮你提供生产能力;如果生产能力解决了,不会销售,你再到网上发布一下,有人来帮你做销售。再比如马云要众筹一部电影,每人100元1股。那么给你什么回报呢?有四大回报:第一,给你8元红利;第二,给你5张电影票;第三,你可以来当群众演员;第四,有明星来给你签字。100元,有这么多好处,大家都愿意,一下子众筹了11.5万人1150万元,资金问题解决了。众筹把市场也解决了,为什么呢?我众筹了100元,我就去跟我的亲戚朋友讲,这个电影是我参与投资拍的,你们一定要去看,11.5万人口口相传自然市场也不愁了。所以说,众筹的概念跟过去不一样,特别是现在“人口红利”虽然没有了,但“网络红利”才刚刚开始。中国有7亿网民,利用网络资源搞好创业创新很重要。)

     四、安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有可为

      这次到安徽来,我感觉到安徽在推动“双创”方面可以说是“优势明显,大有可为”,总结起来有四个“有”。
      一是有历史传承。安徽历来有创业创新的基因,特别是素有创新思变、敢为人先的精神。从当年开拓进取的徽商精神到改革开放初期开启中国农村改革先河的小岗村,再到现在的奇瑞汽车、江淮汽车的自主创新,安徽的高精尖量子通信技术、智能语音技术等前沿科学也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
      二是有广阔空间。安徽近几年发展速度快,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领先中部。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安徽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也比较强劲。这种快速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业创新的“拼搏”过程,也为创业创新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
      三是有战略平台。安徽是全国少有的国家战略全覆盖的省份,由北到南,中原经济区规划、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大别山扶贫开发重点区等五个战略平台,为创业创新搭建了很好的载体。这些平台包含众多扶持创业创新的政策。从省级层面看,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33家,企业技术中心6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也有100家。这些创新平台不断孕育果实,最直接的成果是发明专利授权量不断快速攀升。我听说今年上半年安徽再获授权9363件,增长了105.9%,增速居全国第一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四是有良好环境。安徽是一片孕育创业创新的沃土,诚信安徽、法治安徽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近几年又在简政放权、清单制度建设、商事制度改革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市场环境、法制环境、诚信环境都比较好。2015年,安徽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7.2万户,其中企业14.35万户,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393户。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双创”建设的火热。在浓厚的“双创”氛围下,安徽资本市场也日渐活跃,今年上半年直接融资规模达到1937.7亿元,增长34%。上半年新增8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目前新三板企业已经累计达到244家。
      同志们,今日之皖北,今日之安徽,乃至今日之中国,创业创新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风正劲。让我们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创业创新精神,以时不我待的改革精神和破釜沉舟的改革勇气,在更广范围内激发和调动更多的创业创新热情,激发每一份智慧才能、尊重每一份奋斗价值、助力每一个创造梦想,让创业创新的理念深入民心,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打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引擎。
谢谢大家!

上一条记录: “双创”为媒,皖北6市共襄崛起之路
下一条记录: 皖北经济发展2016年蚌埠年会顺利召开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安徽工业经济联合会
地址:合肥市芜湖路155号昇华大厦511室    电话/传真:0551-62865616     电话:0551-62875027
技术支持:安徽网库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90098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