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您的位置:首页>> 调研报告

皖北地区“绿色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2017-10-10 17:57:55  作者:  点击率:9014

   根据2017年皖北经济发展年会活动方案要求,安徽工业经济联合会在省皖北办的协助下,会同省经济研究院和皖北发展研究院,对我省皖北六市的绿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这次调研得到了省经信委、环保厅的大力支持,派出了有关人员参加;调研邀请了安徽工经联原会长、省人大原代主任黄岳忠同志参加。调研组于8月底听取了阜阳和淮北两市的情况介绍,并参观了有关企业。现场考察后,由皖北发展研究院胡登峰院长和省经济研究院胡功杰副院长对两市的调研材料和亳州、宿州、蚌埠、淮南四市的书面材料进行了梳理、汇总,形成了本报告。

一、皖北地区绿色发展推进情况

   近年来,皖北各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践行五大发展新理念尤其是绿色发展的新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之路,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过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支撑,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多方协调为保障,多措并举推进绿色发展取得成效。

(一)发展成效

目前,皖北各市绿色发展行动如火如荼,成效显著。绿色发展已成为引领皖北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环境问题的主力引擎、促进皖北经济崛起的战略途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转型升级发展的有效支撑。
1.促进工业综合能耗大幅下降。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皖北各市工业综合能耗得到较大改善。淮南2016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67%。淮北今年上半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0%左右,完成年度节能目标的时序进度。蚌埠今年前五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136.4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1%,延续了年初以来的下降趋势;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55.8万吨标准煤、下降3.0%,下拉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速2.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宿州市能耗总量335.05万吨标煤,同比增长2.5%,单位GDP能耗下降6.1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1.8%。阜阳今年上半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3.38%,降幅居全省第一。
2.带动绿色低碳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以及新技术加速应用,皖北各市绿色低碳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亳州园区循环化改造进展较快,亳州市经济开发区被省发改委批准为省级试点;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园争创绿色工厂和绿色产品,实施产业体系循环化等重点项目35个,计划投资81.84亿元。淮北扎实推进节能环保产业“五个一”专项行动,大力提高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据统计,淮北市生产各类节能环保产品企业100多家,年销售收入46亿元。蚌埠以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为重点,培育了和平乳业、禹王养殖、金豪生态农业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建设了马城经济开发区等一批生态示范基地,有效引导企业致力发展循环经济,建成省级循环经济示范项目4个,省节能示范项目3个,省生态示范基地10个。
3.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践行绿色发展行动大幅提升了皖北各地市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蚌埠通过颁布《划拨土地使用权办理出让暂行规定》和修改完善《蚌埠市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暂行规定》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水平;通过推进工矿废弃复垦试点工作,今年上半年全市上报复垦方案面积共6913亩,获得省厅批复4708亩,已完成复垦2150亩。亳州自2014年以来已通过工矿废弃地复垦提供新增建设用地2.29万亩,2017年已完成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项目储备库建库10414亩,实施4894亩。淮北2016年比2015年建设用地管理绩效指数增大了,存量建设用地的盘活和新增用地供应管理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管理效果显著提升。

(二)主要做法

皖北六市绿色发展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受益于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工作。从调研情况看,各地在绿色发展工作中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值得借鉴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
1.积极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国家发改委牵头于今年4月正式启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皖北各市积极参与此项工作。亳州形成《亳州市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编制诉求材料》报送国家发改委规划编制调研组。阜阳发改委于2016年着手编制《淮河流域(阜阳段)综合治理与绿色发展规划》,并已征求有关县市区和市直部门意见。蚌埠市与淮安市曾联合发起课题研究,提出了打造淮河生态经济走廊,目前主要打造淮河流域防洪除涝体系和江河湖库水系联通体系,促进水质提升,并打造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体系。宿州先后与蚌埠、徐州、淮北等市签订了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协议和环境保护合作交流协议等,加强跨界污染联防联控。
2.加强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工作。皖北各市积极出台相关文件,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淮南市深入实施《淮南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出台《淮南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市政府与高新区(山南新区)、经开区及8个县区政府、7个市直部门和8家重点监管企业签订了土壤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宿州先后出台《宿州市大气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宿州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北沱河、奎濉河等不达标水体达标方案》《宿州市水污染防治河长制实施方案》《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方案》等。淮北出台了《2017年淮北市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淮北市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分解细化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219个,开展“四治联动”、“环境夜查”和“零点行动”。
3.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皖北地区通过不断探索,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积极促进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蚌埠排污权交易试点和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工作处在探索中,正在建设以蚌埠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依托,建立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市县联网、服务高效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提供林权交易线上线下服务。宿州印发了《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分领域确定森林、湿地、水流、耕地重点任务,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淮南市与江南林业产权交易所达成合作,公布淮南市林权流转信息,逐步推进林权纳入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生态补偿方面出台了《淮南市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淮南市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施工方案》,逐步建立符合淮南市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
4.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皖北各地发挥资源优势,把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工业绿色发展的主要手段。阜阳实现县(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全覆盖,光伏发电已并网容量886MW,已核准7个生物质发电项目,预计年发电总量136611千瓦时,同时在主城区公共建筑实行清洁能源分布式供能。淮南截至今年6月,全市建成并网光伏装机规模92.56万千瓦,风电3.6万千瓦,生物质电厂6万千瓦,垃圾电厂2.4万千瓦。淮北大力发展生物质燃料,安徽双林生物质燃料有限公司、安徽鑫邦生物质燃料科技有限公司、淮北富润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建成投产,年产秸秆固体燃料20万吨,可为淮北及周边地区工业锅炉提供结晶生物质燃料,同时推进了煤炭集中高效利用,有效控制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

(三)典型案例

皖北各市在绿色发展工作推进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探索出一些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案例。
1.蚌埠打造秸秆利用新模式。坚持推广适量还田为主,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为辅的秸秆综合利用“一主五辅”模式,以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项目为切入点,建立市、县(区)、乡、村四级联动工作推进机制,通过抓工作机制、关键环节和体系建设,综合施策,系统推进,积累了“包保到户是基础,控制留茬是关键,综合利用是根本,离田堆场是保障”的良好经验。全市已有规模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项目16个。其中,已建成6个,固镇国能、淮上凯迪、怀远光大等3家生物质电厂年秸秆收储量超过40万吨,秸杆燃料占比居全省前列,年内创建省级以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为基础的现代环保产业园1个,创建市级2个,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常年稳定在90%以上。
2.淮南构建绿色生态保障。一是实施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工程。2016年以来,完成新增和改造提升绿地面积802.6万平方米,新增街头绿地(游园)13个,绿道建设78.4公里。二是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计划。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今年上半年共完成成片造林21598亩,封山育林4500亩,退化林修复2000亩,森林抚育26.6万亩。新建森林长廊示范长廊45.3公里,面积3452亩。三是保护和恢复河湖湿地生态系统。加强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建设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开展植被恢复工程,加强对水环境安全的监察和水质监测。四是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结合采煤沉陷区稳沉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加强综合治理,修复生态功能。截至2016年底,全市塌陷区治理利用率达到15%。五是构建绿色发展空间。积极开展“多规合一”城市试点工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50.57平方公里,含一级管制区面积12.09平方公里。
3.亳州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首先,加快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全市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1949座,372.04MW,截至6月30日已全部并网。全市累计备案光伏发电项目近1400MW,并网700MW。其次,积极推进风力发电项目。谯东风电、利辛西淝河风电、蒙城篱笆风电、蒙城小涧风电等风电开发备选项目已上报省能源局,总规模400MW。再次,积极推进生物质发电项目。全市规划建设8座生物质发电项目,已签约落地,其中已建成并网发电2个,在建3个,前期推进5个。最后,大力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项目建设,目前全市建有亳州市帅旗生物质燃料公司等8家企业,设计生产能力共计42.5万吨,已经达产近30万吨。
4.宿州强化工业、农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处理。首先加强工业废弃物的污染防治。2016年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99.82万吨,其中综合利用272.85万吨,处置16.55万吨,贮存35.04万吨,处置利用率96.53%,无倾倒丢弃现象。其次做好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置和利用。持续开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置,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置工作加强防范高风险农业废弃物的处置。近年来,该市通过各种经济手段共回收废弃农药瓶和农药袋等环境高风险物质7.01吨,全部进行安全处置,有效地防范了二次污染的发生。最后推进生活垃圾安全处置和利用。截至目前,宿州市各县区全部建成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各项防渗措施全部落实到位。
5.淮北推进重点行业绿色节能改造。淮北市制定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配电变压器及机电设备系统能效提升、水泥行业阶梯电价等专项行动方案》,通过实施临涣焦化股份有限公司30万t/a焦油深加工、濉溪县鸿源煤化工有限公司的燃用焦炉煤气轮机联合循环电站、安徽金冠玻璃有限责任公司的燃煤玻璃窑炉节能技术改造等项目,进一步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以提升能效为目标,加快推广、促进淘汰,逐步提升高效配电变压器及机电设备运行比例,全面提高配电变压器及机电设备能效水平。积极开展水泥生产企业用电情况和能耗情况调查,组织企业参加全省水泥熟料企业阶梯电价核查培训,为下一步开展水泥用电核查、实施阶梯电价提供了基础材料。积极推进水泥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今年上半年重点推进相山水泥粉磨系统辊压机改造,降低吨水泥电耗。
6.阜阳扶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首先,全面摸排了全市节能环保产业状况,加大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基地,加快废旧汽车、家电、废旧有色金属、废铅酸电池、废旧塑料、轮胎和生物质废物等回收再利用技术及装备开发壮大环保技术装备生产和污染治理企业集群。其次认真落实“五个一百”专项行动,引导企业发展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积极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推进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2017年,安徽省金鸿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6项技术入选节能环保先进技术目录;安徽雪雨洁具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的产品入选节能环保装备产品目录;阜阳岛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19个项目入选节能环保服务公司名单。三是承办第六届省工业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推介会,并对全市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开展调研,择优企业组建阜阳展区进行参展,取得了良好的推介效果。

二、皖北地区绿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皖北地区绿色发展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意识不成熟。受短期利益影响,部分干部群众生态建设和争取生态补偿政策的意识还不强,对其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不高,实施主体生态功能区的共识与氛围有待进一步提高、群众基础还不牢靠。
(二)资源环境不够优。皖北地区人口密度大,整体生态质量不高,水污染治理任务繁重,森林、湖塘、河流、自然区等生态资源不多,加之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保护与利用程度不高,生态建设与争取国家政策扶持,跟其他优势地区相比,还面临“底子不厚,底气不足”。
(三)经济实力不够强。在省区经济中,皖北地区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产业实力还不够强,群众收入水平不高;绿色发展给经济和民生带来的短期损失难以有效化解。现阶段传统工业化和城镇化向绿色发展方式过渡困难较大。
(四)政策机制不完善。目前皖北地区整体上实施主体功能区、培育低碳产业和生态建设的配套政策机制缺乏,绿色发展所需的土地、资金等要素还面临着供给困难,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
(五)低碳产业不够大。目前皖北地区的生态和绿色产业发展虽有起步,但产品种类缺乏,低碳产业和项目规模偏小、数量较少,同时发展低碳绿色产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缺乏,短期难以发挥支撑和带动作用。

三、促进皖北地区绿色发展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皖北地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践行五大发展新理念尤其是绿色发展的新要求,有必要进一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全力打造宜居宜业新皖北。

(一)深化思想认识,形成绿色发展的行动自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走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主要靠拼资源、拼能耗,投入多、产出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也引发了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为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期盼有更优美的环境,必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我们树牢和践行“四个意识”的重要检验,是对我们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的重要考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皖北地区人口密集,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环境承载力偏低,各级、各部门需要改变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立起来的消极思想,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充分认识生态环境是新常态下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持之以恒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二)加强系统谋划,做好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重大变革,是一项系统、长期的社会工程。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从规划编制、政策引导、舆论宣传等各方面,做好长远、系统谋划,形成推进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1、抓好规划引导。主体功能区划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区域协调的基石。目前,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已经制定实施,各市县要抓紧编制地方版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切实推动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到实处。
2、强化政策引导。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围绕皖北地区绿色发展的“短板”,研究出台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各市县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尽快出台绿色发展行动的具体实施意见和办法,形成绿色发展行动的政策合力。同时,积极做好政策解读、释疑解惑等工作,提高政策知晓率、影响力和吸引力。
3、加强宣传引导。舆论导向是提振精神、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有力武器。要加大对皖北地区绿色发展的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建立信息通报和新闻发布制度,及时总结各地典型经验、鲜活做法,全方位多角度加以宣传推广,让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努力把“盆景”变为“风景”,引导全社会广泛、积极参与绿色发展行动。

(三)突出工作重点,找准绿色发展的现实路径

推动绿色发展,贵在行、成于实。按照绿色发展行动方案指引,皖北地区要切实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重点领域污染防治、绿色循环低碳经济、资源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等重点工程建设,努力在绿色发展上闯出新路。
1、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探索产业发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明确禁止发展高耗水、高污染类产业,从严控制、坚决治理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产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发展资源型经济接续替代产业。坚持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低碳化的发展方向,加大绿色矿山建设力度,推进煤炭绿色开采,努力促使煤炭产业向煤化、煤电一体化和关联产业发展,推动资源类产业集聚、循环、集群发展。
2、改善城乡风貌。优化提升蚌埠和淮南主城区功能,积极推动两市同城化发展,增强城市能级,建设蚌淮大都市组团。支持中心城市瞄准现代化标准,持续推进“四创一建”,优化城市风貌。支持淮南、淮北等资源型城市修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做好蓄洪区控制规划及政策落实。加强阜阳泉河和亳州涡河综合治理,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支持县域经济发挥生态优势,融入中心城市产业链布局。
3、引导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利用屋面资源,积极发展光伏发电。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园区、企业开展循环化改造。完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机制,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支持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
4、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强对皖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宣传解读,加强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进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鼓励绿色消费,引导公众优先选择绿色标识产品。推行绿色办公和绿色采购。推动绿色殡葬。

(四)强化组织领导,凝聚绿色发展的推进合力

政府是推动绿色发展的责任主体,对领导干部严格责任追究、实行终身问责是关键。省里围绕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建立协调联动、督查落实、考核评估、奖惩问责四大机制。从皖北地区来看,要切实加强绿色发展的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1、加强政策要素倾斜。围绕皖北地区绿色发展的短板,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创新、不断优化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适应绿色发展新要求,大力培养引进专业技能型人才,树立“但求所用、不求所在”的理念,促进人才柔性引进,吸引更多海内外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团队入驻。
2、细化年度和部门任务。压紧压实地方和部门责任,将绿色发展行动实施方案、年度工作要点进一步细化实化,将责任明确到岗到人,形成人人肩上有责任、上下同欲抓落实的生动局面。
3、强化项目调度。借助互联网和电子政务平台,强化项目调度和督办,每月调度通报重大工程、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加强重点项目台账管理,组织开展专项督查、重点督查,实地了解项目推进和落实情况。
4、开展考核评价。充分实发挥好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建立健全皖北地区绿色发展的奖惩机制和通报制度,加大奖优惩劣力度,对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加大奖励,对推进不力的惩戒问责,以此引导和激励各级各部门奋发有为、攻坚克难、真抓实干。

(五)创新体制机制,营造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皖北地区要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为契机,扎实推动蚌埠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并积极推广成功经验,切实为绿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针对皖北地区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开展市级和县级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工作。加强对重点企业、行业的能耗监测,对部分能耗增长较快市执行节能监测预警,遏制能耗过快增长。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实行用地规模总量控制。
2、建立完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加强网格化管理,打击污染物恶意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以及监测监控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全面推进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研究制定环境信用评价等级试行差别电价有关政策。实行环境保护“红、黄牌”制度,定期公布环保“红牌”、“黄牌”企业名单。
3、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做好各市县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前期调研和摸底工作,逐步推进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和数据库更新工作,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4、建立差别化考评体系。根据国家重点农产品主产区、老工业基地以及资源型地区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建立适应皖北地区发展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重要生态区取消生产总值和工业考核,加大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指标考核权重。组织开展皖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统计暨绿色发展统计监测。

上一条记录: 皖北农产品深加工专题调研报告
下一条记录: 关于皖北地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安徽工业经济联合会
地址:合肥市芜湖路155号昇华大厦511室    电话/传真:0551-62865616     电话:0551-62875027
技术支持:安徽网库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90098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