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您的位置:首页>> 皖北年会

许炜:皖北经济发展2018阜阳年会淮北市发言材料

2018-10-31 17:07:25  作者:  点击率:2096

淮北市人民政府
 
    一、工作成效与做法
    淮北市通过大力发展现代食品工业,促进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2017年全市规模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6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9%,总量、增幅分别居全省第八、第四位。全市面粉饲料、生猪肉禽的加工量分别是全市粮食、畜禽总产量的2.6倍、1.6倍;全市规模农产品加工业人均产值2.9万元、规模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5.7:1,均居全省第一。主要工作推进措施有:
    一是推进食品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打造凤凰山、百善、宝迪、口子等四大食品专业园区,其中凤凰山、百善食品工业园分别获得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2017年四大园区食品工业产值298.5亿元,占全市食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83.4%,产业集聚度居全省前列。
    二是推进原料基地规模发展。集中建设优质品牌粮食、精品果蔬、规模养殖等产业化基地,濉溪县获得第一批省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小麦)。全市建立了50万亩常规种子繁育基地、100万亩品牌粮食基地,粮食区域竞争力明显提高。
    三是推进技术创新合作发展。全市建立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类型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工程技术中心4家、省企业技术中心18家。其中2017年新增加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全市独立或者合作选育农业新品种10余个。其中,国家审定品种2个。
四是推进龙头企业强劲发展。口子股份成功在上海主板上市,和正牧业、大自然种猪在北京新三板挂牌。在安徽区域板(农业板、科技板、专精特新)挂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62家。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77家,其中超亿元的125家,超10亿元的5家,超20亿元的3家。培育国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9家。其中,龙头企业“甲级队”3家。
五是推进农业新业态融合发展。全市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发展到150家,其中农业休闲观光农园(庄、景点)52家,农家乐90家,休闲农业合作社8家。烈山、相山两区列入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项目3个,新建农业物联网示范点8个,2017年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5亿元。
六是推进品牌农业深化发展。全市已培育中国驰名商标6个、著名商标51个,安徽名牌2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三品 ”农产品78个。其中2017年新认定著名商标12个、安徽名牌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三品 ”农产品24个。
    二、存在问题
    一是今年以来农产品加工业增度减缓。2017年我市食品工业产值357.8亿元,比2016年的383.9亿元减少23.1亿元,增幅下降6.8%。今年1-8月我市规模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全省占比为4.9%,居全省第11位;增长率2.1%,居全省第14位。
    二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产加销发展不够协调。全市食品制造业产值占全市食品工业总产值比重只有15%,精深加工、产业链终端产品比重亟待提高,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任重道远。
    三是企业初加工产能过剩,开工不足和优质原料不足同时并存。全市面粉和饲料加工企业的产能利用率约30-50%,肉猪和禽类加工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5-30%。企业初加工产能过剩,优质专用原料不足,企业开工不足,加工企业在底层次上抢原料、争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四是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品牌知名度不高。农业部发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合作组织300强,以及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等发布的全国面粉、大米、挂面加工50强中,我市没有一家企业入围。
    五是农业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完善。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两张皮,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所生产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远远不能适应食品行业的加工要求。综合型农村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农民难以分得农产品在加工、流通环节增值的利润。
    三、工作建议
    一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尽快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支持政策,尽快制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特别是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列入财政和金融扶持范围,采取直接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担保、政策性保险等方式,重点支持联合体内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各地采取财政出大头、龙头企业自愿加入并交纳一定资金的方式,设立农业产业化风险基金,推动专用优质农产品订单生产。
    二是突出四大重点工作。第一,聚焦绿色可持续发展,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的绿色优质农业生产基地。第二,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在农产品二次以上精深加工上加大投入,发展绿色食品、高附加值产品、产业链终端产品。第三,突出产业融合发展。放大相山区凤凰山国家产业融合示范园、百善产业强镇示范镇、一二产业融合先导区的示范效应,形成一套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第四,强化创新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供给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安徽工业经济联合会
地址:合肥市芜湖路155号昇华大厦511室    电话/传真:0551-62865616     电话:0551-62875027
技术支持:安徽网库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90098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