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的工业向“新”力
近日,随着装载上千套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货车驶出,安徽凯斯汀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与合肥客户的又一次订单交付。“我们公司2023年从江苏迁至六安经开区,致力于汽车零部件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2024年产值达到1.6亿元。园区不断配套上下游产业链,加上与合肥相邻的区位优势,让我们对发展充满信心。”公司副总经理刘阿勇告诉记者。
六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工业强市主战略,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上海市对口合作、新时代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合六同城化等重大发展机遇,加快推进主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齐头并进,做大做强开发园区,走出老区高质量发展之路。
产业逐新“链”动集群
4月10日,记者在安徽豪斯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车间了解到,该公司今年3月上市的激光拼焊式双门环产品正以400余套/天的速度完成加工出货。该公司总经理张静介绍,他们去年出货1600万余件热成型汽车零部件产品,实现营收6.2亿元。
安徽豪斯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所在的六安市金安区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产业集群,2023年10月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作为该产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区,金安经济开发区已落户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超70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产值约占园区规上企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近年来,六安市围绕工业强市主战略,大力培育规模大、链条长、龙头企业带动强、配套企业集聚的主导产业,把准产业风口和历史机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切实改变“有企业没产业”的局面,提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含智能家电、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绿色食品与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数字创意(含现代服务业),打造“5+1”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我们将持续坚持工业强市主战略不动摇,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我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建设,进一步延链、强链、补链。”六安市工信局副局长杨宏介绍。
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六安市工业投资增长50.9%,增速居全省第一,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3.4%,增速居全省第一;技改投资增长25.6%,增速居全省第五。
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1554户,提前完成该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力争规上工业企业1500户”目标。
科技创新激发动能
位于六安经开区的瀚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电机用稀土永磁材料烧结钕铁硼产品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今年3月,该公司签下六安市首单“研发保”,顺利启动新一轮产品研发。
该园区内的安徽格恩半导体有限公司实现氮化镓激光芯片自主研发和规模量产,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这一领域的长期垄断。在氮化镓激光领域,该公司成为全球少数几家拥有从芯片设计、外延生长、芯片制造到特种封装、模组、器件、整机制造等完整产业布局的集成设备制造企业。
在园区里就能完成产品检验检测,对于六安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3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的新能源汽车高端零部件测试基地,位于六安经开区长三角一体化承接产业园内。“基地是上海市与六安市对口合作的重点项目,配备了40余台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能够为包括车身在内的所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品提供全面的检验检测服务。”基地负责人王晓春告诉记者。
无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还是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六安深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近年来,该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成果打通产业发展堵点难点,持续激发产业发展新模式、新动能。去年,六安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0家,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2.3%,高于全省43.5个百分点。
园区焕新做强平台
六安市提出,开发区是全市经济基本盘,要做强开发区主平台,深化开发区改革,强化园区合作共建。
近日,霍山经济开发区调区方案获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在不突破原有核定面积的前提下,对部分区域进行优化调整,实现园区空间联系更紧密、产业发展更集聚、集群特色更显著的目标。
3月1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网发布《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筹建安徽合肥瑶海等经济开发区的批复》。根据批复,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的范围包括了瑶海片区、庐江片区和金安片区。合肥、六安两市明确,这一开发区建设将助推合六同城化发展,两市将按照“一区多园”“飞地经济”的合作思路,共同探索协同发展新路径。
在金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为每个项目指定一位专班班长,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园区主要负责同志每周六调度项目进度,为企业提供从项目签约到落地投产“全生命周期”服务。
“推动开发区扛起工业经济大梁,要一手抓现有潜力企业培育壮大,一手抓招商引资,深入推进开发区改革,持续推动开发区提质扩量。”杨宏介绍,去年,该市开展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工业发展绩效评价,以发展工业实绩为导向,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加快从传统行政管理模式转向现代开发区管理模式。坚持“开发区吹哨、部门报到”,进一步推动土地、用工、融资、能耗等要素服务进园区。
截至去年底,六安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达1134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74.3%。在“亩均论英雄”改革中,该市8家企业入围2024年全省制造业企业亩均效益领跑者名单,金寨和霍山入围2024年全省亩均效益领跑县区名单,金安经济开发区入选2024年省级经济开发区亩均效益领跑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