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 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敢为人先,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我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精准谋划实施具体改革举措,完善改革落实机制,健全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努力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徽经验,持续擦亮安徽的改革品牌,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上不断取得扎实进展。
“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
以改革为引领,江淮大地创新活力持续迸发,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
我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构建政府推动、产业主导、人才支撑、科技引领、金融赋能、服务提升、应用牵引的紧密型融合机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围绕“产学研”融合,我省深化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协同机制,省部共建安徽高等研究院,积极向教育部争取硕博士名额,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产业所需人才,完成首批735名工程硕博士招生工作,打造开放式、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平台。校企合作共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立校企“双主体”“双导师”育人模式。省市校合作共建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创设“产学研链接中心”,打造科创人才“千人特训营”等培训品牌,培养超740名“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
围绕“产研用”融合,我省强化“企业出卷、能者答卷、市场阅卷”的科技攻关机制,聚焦产业需求最迫切问题组织力量开展攻关,2024年企业牵头承担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数量占比达到80.4%;建立新产品新技术迭代应用机制,以政府采购、重大项目组织实施为抓手,创新“场景+”赋能服务机制,开展场景供需对接,推动产业发展和企业培育从“给政策”“给优惠”向“拓市场”“找订单”转变;完善“三首”产品政策体系,培育打造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自主供应能力的“三首”产品58项。
围绕“产研金”融合,我省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接力金融服务体系,推广“初创信用贷”“贷投批量联动”“成长接力贷”“共同成长计划”等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科技企业贷款余额实现三年翻两番;引导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担保、租赁、保险等多种融资工具组合,为企业开展设备大规模更新改造提供最优融资服务。
2024年,“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科技金融等改革创新举措获国务院综合督查通报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成为全国样板。
高水平对外开放步履坚实
不久前,我省发布今年一季度外贸数据。数据显示,一季度,我省进出口总值达2153.3亿元,同比增长13.1%,进出口、出口、进口总值均居中部第一。
这一成绩背后,是我省从“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的转型突破,更是产业升级、制度创新与全球市场深耕的协同发力。
奇瑞汽车一季度出口突破200亿元,七成销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30%,产品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轩高科动力电池装机量稳居全球前十……安徽外贸的“开门红”,源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势崛起。今年一季度,全省“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光伏产品)出口172.7亿元,同比增长58.3%,成为外贸增长的核心引擎。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深入实施“徽动全球”出海行动。2024年,全省各市105个团组赴境外开展境外招商,省级层面赴沙特、墨西哥、肯尼亚、摩洛哥等国举办“投资安徽行”推介(恳谈)会。在进博会、中博会、投洽会等重大展会上,皖企精彩亮相。此外,我省还接待了洪泰基金、中企会企业家俱乐部、中欧国际商学院等企业家团组来皖考察,积极向市县导入客商资源。2024年,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06家。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是制度创新“试验田”。在合肥片区,生物医药企业享受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研发周期缩短40%;芜湖片区通过“市场采购+跨境电商”融合模式,小商品出口效率提升50%……安徽自贸试验区加强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科创+产业”制度创新特色日益彰显。
安徽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221项创新成果,贡献全省25%的进出口额。2024年,安徽自贸试验区进出口2354.8亿元,同比增长16.7%。
持续推进开放大通道建设。去年,合肥中欧班列的运营与拓展持续稳健推进,全年开行909列,十年来累计开行4598列,直达欧亚20个国家,覆盖156个国际站点,构建起合肥与欧亚大陆经贸往来的坚实桥梁。
以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以产业升级重塑全球竞争力,安徽在高水平开放中书写精彩篇章。
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多得实惠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我省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动态调整民生工程项目,加快发展就业、医疗、养老、托育、社保、物业服务等民生事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让人民群众在美丽家园建设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我省以改革措施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建立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确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获批建设,全面升级补偿理念、标准、方式、范围,进一步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相关做法已在20多个省份推广。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以县级医院为龙头,联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覆盖组建125个医疗卫生集团,实行县乡村一体管理,全省县域内就诊率达83%。
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为群众就医“减负”。我省开展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年节约采购资金12.52亿元,有力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城市生命线”构筑安全屏障。我省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建立了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和地上建筑信息模型系统,形成城市地上地下基础数据“一张图”,确保城市安全运行。
深度挖掘六尺巷典故蕴含的文化内涵,我省探索推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实现从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到有效开展基层治理的转化升级。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入展枫桥经验陈列馆。
抓好“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满足“安居乐业”的多样民生,兜牢“安危冷暖”的底线民生……全力将群众“小百分比”的急难愁盼办到“百分之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多得实惠。